启皓对话II:基多宣言

Richard Sennett发言

让城市成为开放的有机体

2017年2月25日

2月25日晚,坐落在亮马河畔的启皓北京办公区中庭内早已座无虚席,一场以“开放城市”为题的跨文化交流正在进行。

理查德•桑内特(Richard Sennett)这位纽约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双聘教授、新任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·古特雷斯的城市顾问,携手萨斯基亚·萨森(Saskia Sassen)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,一同与来自中国的建筑师、同济大学及北京大学教授、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前系主任张永和,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(ISOCARP)副主席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、《城市规划》杂志执行主编石楠,还有现场将近300位的观众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。

桑内特和萨森认为,每一个居民都希望自己所在的城市是干净而安全的,既拥有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,又有足够的活力以弥合社会中的种种裂隙。然而,在今天,以1933年《雅典宪章》为代表的城市规划思路,非但没有让我们实现“诗意的栖息”,反而让城市变得越来越封闭。

Saskia Sassen发言

规则泛滥、设计僵化、行政管制过多,种种弊端,使得富有生机的街道生活被钢筋水泥森林所取代,城市活力不在,社交脆弱不堪,发展停滞不前。正是看到这些问题,桑内特和萨森等人形成了“开放城市”这一概念,并在2016年的第三次联合国人居大会上,提出了一份应对全球化、多元化时代的全新城市发展纲领——《基多宣言》,并希望以此超越《雅典宪章》。

在桑内特和萨森看来,现代城市设计缺失的,并非“向后看的怀旧意识”,而是“前瞻性的时间意识”,也就是说,城市的“增长”不是简单的新旧更替,而需要让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对话,我们应该把城市看成一个动态、进化的过程,而不是推倒重来的过程。

沿着这样的思路,《基多宣言》主张,城市要成为一个“开放的系统”,必须在空间上是可渗透的、在形式上是不追求完整的、在开发叙事上是不进行预设的,要打破整齐划一、互相隔离的设计,包容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建筑元素,使建筑成为城市肌理的内在组成部分。两位中国学者对这一理念表示赞赏,并分享了他们对现有城市规划体系的反思。丰富的案例,生动的诠释,风趣的表达,让几位学者在对话中,不时赢得“高分贝”掌声。

张永和发言

张永和分享了他所研究的中国城市化进程,尤其是北京在过去十年的城市发展。其间用生动的图片来表达他对城市的反思。“我们是否能够让城市成为开放性的城市呢,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关键,所谓的开放这就意味着能够让我们去接受,去进步和去改进。我们要去拯救城市,但是过程不会太快,在下一轮的城市化进程中,可能我们需要更多的演进者,而不是革命者”。

张永和还表示了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期许,“ 其实我还是有信心的,我们一定能够找出自己亲睐的城市,并能够设计出宜居的都市。”

石楠发言

石楠希望每个城市参与者都能认真思考,在今天什么才是真正社会规划。它不应该仅仅是传统建筑学上的规划概念,“规划更应该是一个价值生产的过程,也是一个价值分享的过程,这当中包含了我们有很多针对城市要素的一些基本价值观,比如说怎么对待自然,怎么对待文化,怎么对待经济等等,也包括对人的一些基本价值观,社会、个体、群体,如何在社会不同的阶层当中能够寻求一个大家认可的最大公约数,而不只是政治家、企业家或者规划师个人的理想。”“城市是大家的,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参与。”

石楠(左1), Richard Sennett(左2), Saskia Sassen(中), 张永和(右)

作为《基多宣言》的起草者,桑内特和萨森在城市文化领域享有盛誉。桑内特的《19世纪的城市》、《不平等世界的尊敬》、《匠人》等,都是国内学者耳熟能详的名作,其人更是被称为“与哈贝马斯、阿伦特齐名的研究公共生活的社会思想家”。

而萨森的《全球都市》一书,则被认为是全球化与城市社会学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。两位教授对城市文化的关注并没有停留在学术上坐而论道,而是起而行之,参与并设计了诸多社区融合的建设实验。丰富的实践,也让他们得以不断修正其城市文化理论体系,使之日臻完善。《基多宣言》正是其理论的集中体现。

此次“开放城市”是由启皓北京主办的“启皓对话”系列文化活动的第二场,首场活动则是2016年7月由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.桑德尔带来的“道德与市场”主题对话。

嘉宾观众互动问答环节

2014年至今,启皓北京社区一共资助或自行举办过200余场各种规模的文化活动,主题涵盖哲学、艺术、教育、生活方式等。并且计划在2017年除其他日常活动之外,共举办4场“启皓对话”活动,以此为社区内外的不同人群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文化生活体验,同时,也期待可以借此引发公众对于一些当今世界共同问题的关注与思考。

启皓北京中庭——启皓对话活动现场
关闭
关闭
wechat QR code

秉承中国生命哲学和生活美学,

启皓北京专注于社区构建、文化生发和精神滋养。